哲學是對死亡的追問。
斐多是蘇格拉底(柏拉圖)最後的探求。
且讓我將蘇格拉底自認不周全的靈肉之論摘錄下來。
"你聽我講。熱愛知識的人開始受哲學領導的時候,看到自己的 靈魂完全是焊接在肉體上的。他要尋找真實,卻不能自由觀看,只能 透過肉體來看,好比從監獄的柵欄裡張望。他這個靈魂正沈溺在極端 的愚昧裡。哲學呢,讓人明瞭,靈魂受監禁是為了肉慾,所以監禁它 的主要幫手正是囚徒自己;這一點是最可怕的事。熱愛知識的人看到 哲學怎樣指導正處於這種境界的靈魂。哲學溫和地鼓勵這個靈魂,設 法解放它,向它指出眼睛、耳朵等等感覺都富有誘惑力,勸它除非迫 不得已,盡量離棄感覺,凝靜自守,一心依靠自己,只相信自己抽象 思索裡的那個抽象的實體 ;其他一切感覺到的形形色色都不真實,因為種種色相都是看得見的 ,都是由敢覺得到的;至於看不見而由理智去領會的呢,唯有靈魂自 己能看見。真正的哲學家就從靈魂深處相信,這是哲學的救助,不該 拒絕。所以他的靈魂,盡量超脫歡樂、肉慾、憂慮、怕懼等等。它看 到一個人如有強烈的歡樂、或懼怕、或憂慮、或肉慾,這人就受害不 淺了...害處在這裡:每一個人的靈魂如果受到了強烈的快樂或痛 苦,就一定覺得引起它這種情感的東西非常親切,非常真實。其實並 不是的。....因為每一種快樂或痛苦就像釘子似的把靈魂和肉體 釘上又鉚上,使靈魂帶上了軀體。因此,凡是肉體認為真實的,靈魂 也認為真實。靈魂和肉體有了相同的信念和喜好,就不由自主,也和 肉體有同樣的習慣、同樣的生活方法了。...因為哲學家的靈魂和 別人的不同,它自有一番道理。它靠哲學解放了自己,獲得了自由, 就不肯在讓自己承受歡樂和痛苦的束縛。...哲學家的靈魂相信它 應當摒絕歡樂和痛苦的情感,在平靜中生存;應當追隨理智,永遠跟 著理智走。他認識到什麼是真實而神聖的,就單把這個作為自己的糧 食。這是認識,不是什麼意見或主張。它深信人活在世上的時候,它 就該這樣活著。"
我喜歡著"這是認識,不是什麼意見或主張。"這段話,這世界有太 多意見、主張或主義,已經觸犯了噪音防治法的規範。多餘的自我表 達,卻少了深層認識,這不就叫做膚淺?就好好看清輪廓,認識什麼 是神聖而真實的。我知道這並不容易甚至感到不可能,但還是走下去 吧。
關於靈與肉被每一種快樂或痛苦釘上又鉚上的形容,我覺得真實又詩 意。讓我想起尼采曾說"我們是以肉身之軀在思考的。也讓我再想起 東方將肉軀視為小宇宙,凝聚觀想......
- May 21 Wed 2008 12:57
【閱讀】《斐多》(PHAEDO),柏拉圖(PLATO)著/楊絳譯,時報出版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