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九世紀末,日本明治維新風潮,將許多西方名詞介紹到東方來,在現代漢語世界中,百年前的從古漢語尋字源拼湊的造詞仍廣泛使用。如“思想“(thought)、“物理“(physic)、“化學“(chemistry)、“經濟“(economy)、"革命“(revolution)、“自由“(freedom、liberty)......
但“自由“兩字日本人如何理解拼湊成我們當今的“自由-解脫束縛-之意“,讓人想去探究一番,尤其“自“字。
《說文》:「自,鼻也。」,從眼目望出去就看到了大大的「自我」,對於“自“意的解釋大約有幾種:鼻子、開始、自己。從這個字上探討原始意義或象徵意義,都是很明確的連結。
只是,為什麼「我(自)」是用鼻子來代表呢?為什麼不是心、口、眼、耳呢?
在東方哲學裡,是視人體為內在小宇宙,因此在最基礎上,重視呼吸的調節。吐吶調息是東方修行者的入門之道;注意力從鼻子開始,養精蓄銳的感覺空氣在氣道、胸腔、腹腔穩定的進出,沈澱自己的意念,專注在身體本身的物質性,而非想像意念。因此鼻子所掌管的呼吸,便是由它作為覺知、了悟「自我」的象徵。然則,鼻子只是法門、入門。《愣嚴經》:「...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自“只是那根手指,而非月亮。如執於鼻子,豈不著相、便於我執。
*p.s 漢字是很有意思的,如“息“字,即為自心,可解釋的意思有:自己的心、鼻心。一息一念,東方的哲學原來是大鼻子哲學。(笑)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