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的人意論自由主義倫理學在生存暈眩的“我在興奮論“上走向了個體自由德性的圓融:超馭歸罪、尋求意義的人生。昆德拉的小說敘事倫理學宣稱,要照亮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都無法進入的神祕之地,這神祕之地就是不尋求生命意義、不為什麼事業奮鬥的人生。為生活本身尋求一種意義、為這或那種事業奮鬥,會錯過這興奮的生存暈眩。《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托馬斯和特麗莎的生存感覺的差異就在於此:托馬斯一直在為自己的事業奮鬥。特麗莎只想過相契的兩人生活。托馬斯最後承認,他差點錯過了幸福。
尋求意義的人生必然導致歸罪的人生,因為,所要尋求的意義不是一個人的身體能夠擁有的東西,難免成為捆束人身的道德繩索。
“興奮的道德與審判的道德相反:在它的保護之下大家都作他們想要作的事:每個人都已經可以吸吮自己的大拇指,......這是一個沒有任何人準備要放棄的自由:請看看地鐵裡你周圍的人們:坐著的、站著的、每個人都有個手指放在臉上的一個孔裡,在耳朵、嘴、鼻子裡,沒有人感到被別人看見,每個人都在想著寫一本書去說出他的不可摹仿的獨一無二的掏鼻孔的自我;任何人不去傾聽任何人,大家都在寫作,每個人都像跳搖滾一樣寫作:單獨,為自己,集中在自己,其實卻和所有別的人一樣重複相同的動作。在這種形式統一化的自我中心主義的境況中,負罪的感覺不再和過去一樣起同樣的作用:法庭始終在工作,但是它們僅僅為過去所入迷;他們只瞄準著世紀的心臟:他們瞄準著上年紀或死去的幾代。“
“在黑暗中,人們什麼也看不見,人們是盲目的,人們受到制約,人們不自由,在霧中,人是自由的,但這是在霧中的人的自由。"
昆德拉的自由主義倫理:無須尋求有意義的人生,就好像無須尋求令自己心跳的愛人,如此,說這是自慰的自由再適合不過。
在霧中潛行,過不尋求人生意義的生活,是否就會心安理得?手淫的自由是否真的舒服的很?昆德拉會不會搞了一個自慰大烏龍?maybe or not...
- Apr 23 Wed 2008 00:15
【閱讀】《被背叛的遺囑》,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皇冠出版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